从药明合联IPO,看国内CXO行业变迁-医药慧(原医药观察家网)——谈医论药,存慧于文

资讯

从药明合联IPO,看国内CXO行业变迁

发布时间:2023-07-17 08:44:59  阅读量:6275

作者:药智头条  来源:药智头条

核心提示:在行业寒冬下,CXO正在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密集上市。

近日,药明生物宣布拟分拆其旗下生物偶联药CRDMO(合同研究、开发及生产组织)服务公司药明合联(WuXiXDC)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且在分拆交易后,药明合联将成为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独立上市实体,仍将是药明生物的并表子公司。

此次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作为一家致力于提供综合性端到端服务的公司,药明合联致力于提供ADC等端到端CRDMO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底,包括百英生物、湃肽生物在内的多家CXO企业,相继公布招股书,希望完成从非上市公司到上市公司的转变。在行业寒冬下,CXO正在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密集上市。

借此机会,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CXO行业的变迁。

“避险之地”CXO

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候,大批淘金客蜂拥而至。在淘金的人群里,有一批不淘金,只卖水和铲子,为淘金客服务的人。这类人被称为卖水人。最后,有的淘金客一夜暴富;有的则得不偿失。而那些卖水人虽然没有暴富,却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在创新药行业,也有一批“卖水人”,那就是以CRO(合同研究组织)和CD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为代表的CXO(医疗研发外包)企业。

这类企业的业绩核心来源于客户订单驱动,无论药物研发成功与否、药物上市前景好坏,只要CXO公司提供了技术服务,就会获得相应营收,也就是说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基本上都由客户(即创新药公司)来承担。

因此CXO赛道在资本市场一直自带魅力光环,长期以来被贴上“旱涝保收”、"集采避风港"、"资本避险地"等标签。

楼起之时

国内CXO的蓬勃发展要追溯到2015年,随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推行,国内新药研发热情日益高涨。再加上药品审评与监管政策的推进,资本开始涌入生物医药领域。

相关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药企的融资事件数从50件增长至322件。中国创新药IND数量、临床试验数量也开始迅速攀升,药企对CXO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药明生物率先赴港上市后,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等企业也相继申报上市。随后,CXO企业开始跑马圈地。2022年更是在全球建厂,开展全球化。

小分子药生产外包龙头凯莱英于2022年的在建工程达10.7亿元,在天津、敦化有数个生产基地交付,并投资高达50亿元在泰兴建设研产一体化项目。

同年,博腾股份宣布扩建小分子原料药生产基地,并且在苏州的基因细胞治疗基地投产。药明的子公司合全药业在新加坡投资建厂等等。

CXO俨然已成为医药领域最耀眼的赛道之一,在百花簇拥之下,踏上了日新月异的征途。然而在一片繁华背后,隐忧开始浮现。

繁华褪去

近两年来,除了疫情的影响,还有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两大限价政策带来的利润率的压制,以及来自全球化脱钩、美元加息等国际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医药行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景气度一路走低。过去一年,创新药企业融资荒、裁员、卖厂事件频频发生,创新药产业“寒冬”来临。

这种情况下,CXO企业间也开始陷入内卷。

为了解决眼前的现金流问题,一些Biotech甚至打算先接CXO的活来做,其中Biotech东曜药业彻底转型CDMO公司。

不过由于CXO的服务订单在业绩上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每项订单执行周期大概2~3个季度,所以很多券商分析师认定的CXO由盛转衰的节点正是2021年底。

可对于投资者而言,当时注意力更多的则是被CXO们频繁的热点新闻所吸引:圈地、扩产能等。随后的2022年,CXO们更是在全球买厂建厂。

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CXO作为医药行业产业链的一环,自然也难逃生物医药寒冬的影响。再加上临床试验原材料价格波动、海外业务受阻等影响,CXO行业雪上加霜。

今年6月20日,药明生物在其投资者开放日透露出来的一组数据挑动了市场脆弱的情绪。当天,药明生物盘中闪崩,一度大跌近18%。导致投资者崩溃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药明生物新增项目的断崖式下跌。

截至2023年5月31日,药明生物共有项目613个,2023年前五个月新增25个综合项目,而2022年1-4月新增47个项目,同比明显腰斩。

这一消息不仅导致药明生物当天股价暴跌,也直接引发次日CXO版块集体暴跌:康龙化成跌0.40%,药明康德跌7.47%,凯莱英跌7.41%,泰格医药跌4.82%。

除了药明生物外,其他CXO公司也无法独善其身。今年3月份,同属药明系的细胞基因治疗(CGT)子公司药明生基进行了战略调整,由于CGT业务入不敷出,药明生基决定关闭临港运营基地,并裁撤部分员工。

另外在2023年一季报中,CGT行业CDMO龙头和元生物明确表示:受外部持续经济低迷影响,下游创新药研发的融资压力总体上升,公司CDMO业务项下的部分CGT药企客户融资到位推迟,其项目订单有一定的暂缓或延期。

有着"细胞培养基CDMO第一股"之称的奥浦迈,2023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其服务的临床前项目数量,从去年底的70个,变成了72个,一个季度只新增2个临床前项目。

老牌临床CRO企业保诺-桑迪亚也传出裁员的消息,各个业务部门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主要原因是项目太少;另一家老牌CRO春天医药也传出欠薪消息,在春天医药总裁发布的内部信中,坦言:“自2022年底以来,公司遭遇到资金流紧张的窘境,导致拖欠员工薪资的事态发生”。

而值得提及的是,在美国发布《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虽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也给了海外CXO抢单的机会。三星生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期,三星生物动作频频。6月5日,三星生物披露,和罗氏的合作交易增加1100万美元,双方合作总金额达2.13亿美元,合同期延长至2027年底;7月4日,三星生物与辉瑞签署两项生产生物类似药的合作协议,总价值达8.79亿美元;7月10日,三星生物表示扩大了与诺华制药签订的2022年生物制剂生产合作协议,价值新增3.09亿美元。

另外,三星生物还与阿斯利康、莫德纳、礼来、GSK签订了合作协议。

不仅如此,三星生物还将计划耗费60亿美元在韩国新建一个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第五工厂,生产能力为18万升),竣工后其生产能力将维持在世界最高水平(78.4万升)。另外最新动态显示,公司正在考虑加大对ADC业务的投入。

三星生物兼具产能与价格优势。与老派的欧美CXO公司相比,三星生物无疑已成为药明系,甚至整个中国CXO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

如何起舞?

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周期属性,无非是周期长短、阶段的不同,CXO行业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周期底部寻找下一个增长点呢?

答案就是创新,要跟着资本的热度及时迭代自己的服务。如mRNA、双抗、ADC、核酸药物、微生物疗法等,这些不仅是药企的机会,也是CXO行业的机会。

如药明康德化学业务板块下最新披露的TIDES(化学业务中的新分子业务)业务,拥有业界独特的新分子种类CRDMO平台,端到端支持多种复杂化学偶联物的研发与生产。

目前,TIDES业务的服务客户数量已达到103个,服务分子数量达到189个。提前布局技术建造能力,这是药明康德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除了及时迭代自己的技术服务能力外,出海也是必不可少的破局路径。药明系除了在新加坡建厂外,今年还在加快在爱尔兰的大分子工厂进度;金斯瑞也于2022年在新加坡建厂并已进行投产。

总之,只有尽可能地广撒网,才有可能抓住新机遇。

虽然已经失去新冠红利、遭遇医药寒冬、海外企业低价抢单波及,但我们不应该把周期底部的恐慌过于放大,毕竟周期只是暂时的,现在的黑暗或正是下一次轮回的开始。

CXO的未来将属于那些专注探索新技术、新平台、勇于开拓新渠道的脚踏实地者。